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我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  

2009-11-18 09:14:18|  分类: 俄罗斯行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五)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
       涅瓦河岸这一对带有狮身的阿门霍特布三世的法老面像,是公元前1455年--1419年雕刻的,1832年从尼罗河运到圣彼得堡。
      在世界的很多地方,南美洛基山、日本列岛、世界屋脊藏传佛教的寺庙里,以及古埃及遗址的每一个角落,几乎都可以找到一种被称为“斯芬克斯”的古怪图案或雕塑,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和“狮身人面像”一般,是奇特的人兽合体。人类生存、发展进程中的这种文化趋势,被称为“斯芬克斯现象”。
      涅瓦河畔的人兽合体,正是“斯芬克斯文化”的表现。在这里,他仿佛俱有更加深刻的象征性。
     从彼得大帝开始,俄国现代化经历了300年的漫长历程。在这个西方化的过程中,又不断受到东方文化的缠绕。东西兼顾,左右摇摆,正如它的国徽——双头鹰。造成了俄国文化深刻的两重性。这种两重性,甚至在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这就是俄罗斯的“斯芬克斯之谜”。
    白银时代俄国文坛首屈一指的诗人、俄国知识界代表人物亚·勃洛克说:
     俄罗斯是个斯芬克斯。
    她既欢乐又忧愁,
    她浑身涂满发黑的血渍,
    她一眨不眨地盯着你,
    目光充满仇恨和爱意。
   几乎每个俄国人,几乎所有俄国诗人和知识分子,都对自己的祖邦充满了这种爱恨交织的,复杂而又矛盾的感情。
    俄罗斯对于世界各国人来说,那就更是一个“斯芬克斯之谜”。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

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 - daikang390505 - 我的博客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58)| 评论(9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