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五)涅瓦河岸的斯芬克司
涅瓦河岸这一对带有狮身的阿门霍特布三世的法老面像,是公元前1455年--1419年雕刻的,1832年从尼罗河运到圣彼得堡。
在世界的很多地方,南美洛基山、日本列岛、世界屋脊藏传佛教的寺庙里,以及古埃及遗址的每一个角落,几乎都可以找到一种被称为“斯芬克斯”的古怪图案或雕塑,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和“狮身人面像”一般,是奇特的人兽合体。人类生存、发展进程中的这种文化趋势,被称为“斯芬克斯现象”。
涅瓦河畔的人兽合体,正是“斯芬克斯文化”的表现。在这里,他仿佛俱有更加深刻的象征性。
从彼得大帝开始,俄国现代化经历了300年的漫长历程。在这个西方化的过程中,又不断受到东方文化的缠绕。东西兼顾,左右摇摆,正如它的国徽——双头鹰。造成了俄国文化深刻的两重性。这种两重性,甚至在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这就是俄罗斯的“斯芬克斯之谜”。
白银时代俄国文坛首屈一指的诗人、俄国知识界代表人物亚·勃洛克说:
俄罗斯是个斯芬克斯。
她既欢乐又忧愁,
她浑身涂满发黑的血渍,
她一眨不眨地盯着你,
目光充满仇恨和爱意。
几乎每个俄国人,几乎所有俄国诗人和知识分子,都对自己的祖邦充满了这种爱恨交织的,复杂而又矛盾的感情。
俄罗斯对于世界各国人来说,那就更是一个“斯芬克斯之谜”。
评论